“这样看来,我平时的专注度估计只能达到50。”
【不自量力!体魄2时峰值18,体魄3时峰值32】
“好家伙,算你找到机会了。”池宏吐槽道,“原来专注对我来说这么难。”
“可惜冷却时间太长了,一场考试最多用一次。”
【休息时间:5分钟】
【强制进行】
池宏忽然像被抽干身体一般,瘫倒在座位上,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。
还好,五分钟时间不长,池宏很快又恢复了活力。
“看来这东西使用时,还得算好时间才行。”
四个番茄钟后,池宏合上习题册,发现自己的衬衫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。
这种高强度专注带来的精神消耗远超预期,但收获也同样惊人。
系统统计显示,这四个番茄周期内他完成了相当于平时六小时的学习量,且知识留存率高达85。
“这效率……太恐怖了。”池宏揉了揉太阳穴,“不过确实不能滥用。”
他注意到系统警告:过度使用会导致注意力涣散,甚至产生反效果。
最佳模式是每天3-4轮,配合其他学习工具一起使用。
……
第二天上午,数学课。
陶悠兰抱着一叠试卷走进教室。
“随堂测验,两节课时间。”她将试卷分成几摞,“11班昨天已经考过了,140分以上的有20个。”
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哀叹。
“太残暴了!”
“不能让我们跟实验班做一样的卷子啊!会掉头发的!”
二中的随堂测验向来以难度大著称,而陶悠兰由于也是11班的任课老师,总是会选择同样的试卷。
“安静!”陶悠兰敲了敲讲台,“高考只剩八十多天了,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?”
池宏接过前排传来的试卷,快速浏览了一遍——
函数与导数、数列、立体几何、概率统计……
题型分布很全面,最后几道大题明显是拉开差距用的。
“正好测试下番茄钟的效果。”
池宏立刻启动了三圈定位法——
“舒适圈:基础送分题,35分钟内必须拿下。”
“拉伸圈:11-18题,番茄钟主攻区域。”
“困难圈:大题最后一问,实在不行就战略性放弃。”
他笔尖如飞,等基础题全部解决,确认无误后——
池宏深吸一口气,激活了【番茄钟】。
【专注模式启动】
刹那间,教室里的翻卷声、同学的叹气声全部淡去,眼前只剩下题目与思路的清晰脉络。
第11题的函数图像分析,原本需要10分钟推导,现在3分钟就找到了最优解;
第15题的立体几何,平时总要卡壳好久的辅助线构造,此刻竟瞬间就找到关键的思路。
【25分钟结束,休息5分钟】
池宏放下笔,闭目养神。
最终,除了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,其他题目全部完成。
这不是靠番茄钟能硬啃的领域,而是需要真正的能力突破。
池宏长舒一口气,疲惫感中却夹杂着一种奇异的满足。
他脑海中忽然有一种感觉——
在【番茄钟】状态下,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,就绝对不会做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