岂会如幕僚一般倾力辅助至今,没有丝毫怨怼之语?
这只能说明,麋威那小子,确实有让张裔欣赏的地方。
廖化心里各种念头。
而詹思服作为一个刚刚王化的蛮夷,自然不大懂得士大夫那些弯弯绕绕的谦让和德行。
他继续遵照麋威的吩咐,有一说一:
“司马又说,他虽然尽力维持后方,但凡事不是没有的代价的。”
“修造器械、大量征役、又大加赏赐,都需消耗海量人力物力。”
“而这些人力物力,又大多来自后方郡县。”
“想要获得地方支持,便不得不对当地大姓让渡权柄,涸泽而渔……如此必留后患。”
听到这,廖化已经收敛了笑容。
但詹思服接下来的转述,更让他肃容:
“故此,若此战不胜,本地士民倒向孙权,就在一念之间而已。”
“真到了战后论罪之时,请别怪罪于张公,毕竟司马亲自施为,至少担一半罪责。”
廖化抿了抿嘴。
久久无言。
不仅仅是因麋威愿意共同担责。
这方面肯定是有的。
但本质跟前面谦让功劳一样,属于个人品德范畴。
关键是,对方居然能清醒认识到长远弊端之余,依然坚决执行下去。
这就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问题了。
而是眼界和格局。
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蛮骑队率,道:
“我记得你家原是武陵本土的一支五溪蛮?”
詹思服微微黯然颔首。
廖化:“你如何看待此事?”
詹思服一路过来见廖化还挺好说话,此时胆气稍壮,道:
“其实乱世争雄,哪方人主不是如此?”
“昔年大王在荆州不也曾强募流民屯田、练兵吗?”
“听闻在益州曾发直白钱,以此募集民财,民间也有不小怨言。”
“但大王好歹还知体恤民力,虽时有征敛,总还留一线生机,不至于将人往死路上逼”。
“这也是我为何家破人亡后,北上江陵投奔麋太守的缘故。”
廖化有所明悟,继而似笑非笑起来:
“言下之意,你认为你家‘主公’有汉中王昔年风采?”
“那不至于!下吏只是一时感怀身世,胡乱说话!”
詹思服情知自己失言,连忙找补。
廖化却莞尔道:
“无妨,大王仁厚而威烈,乃当世雄主,少年郎因此追慕甚至效仿,这不是人之常情嘛!”
詹思服心想果然还是这些饱学之士会说话。
连连颔首不及,却不敢再多嘴。
而廖化也不为难他,负手道:
“我决定了,此战只要我能活着,后续必定上书大王,起用麋君!”
“哦对了,这种小事你就不必跟他汇报了,省得他又要特意派你来辞让,浪费马料!”
詹思服闻言一怔,继而失笑应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