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治:“怎么样教授,我就说这篇论文,您会感兴趣的吧?”
维拉德不吝评价:“确实,论文内容很有参考意义,完美地揭开了‘癌细胞如何通过线粒体转移实现免疫逃逸’的机制,并且论文中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,一篇年内影响因子至少能破百的高质量论文。”
乔治:“所以,教授您的审稿意见是?”
维拉德:“当然是通过。而且,我认为这篇论文,应该当得起一期封面论文。”
乔治:“好的教授,不过,这篇论文能不能上期刊封面,不是我能决定。当然,我会把您的意见转达给塞西尔主编的,具体的决定权在她。”
维拉德:“好的。”
回完消息后,维拉德正打算离开电脑前,去干些别的事情。
但在这时,乔治的消息又发了过来:“教授,这里有一份新的稿件,您要不要看一看?”
维拉德心说这是在逮着我薅么?
咱们又不是从属关系,就只是合作关系,哪有这样刚审完一篇论文,立刻又来一篇新论文的啊?
乔治:“这篇论文,与刚才那篇论文,是同一个作者,而且都是癌细胞领域的。”
维拉德奇怪道:“这人,往nature连投了两篇论文?”
乔治:“对,所以,教授您是否要看一看?”
维拉德:“发来我看看。”
乔治:“稿件已经您邮箱了,论文标题:《癌症转移过程中神经向癌细胞线粒体转移的促转移作用》。”
维拉德花了半个多小时,将稿件全文看完,然后又花了大半天时间,完成了一次关键实验的复现。
做完这一切,他才在社交软件上回复乔治:“这篇论文的质量,比之前那一篇差了点,不过,也算是nature平均水准了,我的意见是,审稿通过。”
乔治:“好的,感谢教授,祝您生活愉快。”
……
8月4号,清早。
许星辰刚起床,就收到了来自nature杂志编辑部,一位叫做乔治的高级编辑的回复。
论文《肿瘤微环境中线粒体转移介导的免疫逃逸机制》,通过审核。
论文《癌症转移过程中神经向癌细胞线粒体转移的促转移作用》,有一些地方需要做一下小小的修改与调整。
看到第一篇论文,不需要提交修改,直接通过审核的回复,许星辰虽早有预料,但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,还是忍不住一阵欣喜。
有了这一篇nature正刊的论文保底,他后续的一切规划,基本都稳了。
压下心中喜意,许星辰迅速按照编辑乔治的意见,做了一些论文引用上的修改,实际就是帮几篇论文,贡献一次引用次数。
虽然挺那啥的,但这都是学术界的常规操作。
反正许星辰看了看,发现并不影响他这篇的论文核心利益,顺水人情而已,做了就做了,倒是无所谓。
没花多长时间,许星辰便完成了论文的修改,乔治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审稿通过的回复,并告知他,他的那篇论文,最早可以在下周,也就是8月13号发表,但没有期刊封面报道。
若是放到9月份以后再发表,他的一篇论文,将被引用为封面期刊论文。
许星辰完全不在意什么封面不封面的,只要论文能发nature正刊,就已经足够了,他果断表示自己希望尽快将论文发表。
在与编辑乔治说定论文发表时间后,许星辰又支付了近16万人民币的版面费,此事才算是彻底敲定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