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人气不爆炸,科技怎么进步? > 第40章 稳了稳了(第1页)

第40章 稳了稳了(第1页)

“嗯?许,星辰?这个名字似乎之前在哪里见到过……”

维拉德记忆很不错,一看到这个名字,就有了些印象,他在自己的邮箱内输入关键词,找了找‘许星辰’这个名字。

结果,发现在两个多月前,此人发表于《cell

host

&

icrobe》期刊上的一篇论文,就是自己给对方审的稿。

“还真是有缘分啊……”

维拉德笑了笑。

此人当时的那篇有关osis的论文,还是很有实力的,只是没有深入去研究中性粒细胞,而是转到了线粒体上,否则后面应该能深挖出来不少东西。

这种能发cell大子刊的科研人员,其论文的逻辑性,肯定不至于出现太大问题。

有前置印象在,维拉德想了想,也没拒绝乔治那边的审稿邀请,点入《肿瘤微环境中线粒体转移介导的免疫逃逸机制》这篇稿件的正文,开始认真阅读起来。

这篇论文的正文页数不多,只有十几页。

以维拉德对癌症学、免疫学、基因学的了解,即便是逐字逐句之下,也只花了不到两小时就将论文全文看完了。

“t细胞通过一种名为‘隧道纳米管’的结构,将线粒体转移到癌细胞中,作为交换,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外囊泡,将线粒体转移到t细胞中……”

“这些来自癌细胞的线粒体被p30蛋白包裹,而这种蛋白可以防止线粒体降解,从而使得癌细胞的线粒体能够取代

t细胞的线粒体……”

“最终,t细胞将进入一种称为‘衰老’的生长停滞状态,从而削弱其杀死癌细胞的能力……”

维拉德看完稿件全文,眼前微微发亮。

以他的学识深度,不难看出这一篇论文的前瞻性与创造性。

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免疫逃逸,规避t细胞的识别与追杀,从而难以被灭杀,这在生物医学界,一直以来都是个谜。尽管曾经也有人猜测,这与线粒体相关,但却没人能设计实验,证实这一猜测。

但许星辰的这篇论文中,不但发明一种d质粒,精确锁定了癌细胞线粒体的转移。

还通过设计各种实验,进一步证实了该机制。

同时,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实验中,论文中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。

比如通过使用p30抑制剂,动物实验中的小白鼠的t细胞,明显就在肿瘤微环境中重新获得了活性。

这对ici疗法,无疑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
一旦产业界与医疗界进行成果转化,将有机会让癌症免疫治疗,迈上一个新的台阶。即便不能完全治愈癌症,却也能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,并延长其寿命。

毫无疑问,这是一篇领先于nature正刊平均水准的论文。

当然,光看稿件正文,这篇论文的质量确实很高,但数据上有没有造假,还得验证过后才知道。

两天后。

维拉德使用共聚焦显微成像设备,通过许星辰论文中的实验方法,清清楚楚地观察到了线粒体转移现象。

当nature那边的编辑乔治,来询问维拉德的审稿进度时,维拉德直接告诉他:

“非常棒的一篇论文,论文数据和实验操作没有问题!完全正确!我已经在实验室里简单复现过一遍了。”

乔治:“怎么样教授,我就说这篇论文,您会感兴趣的吧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