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三国:吾儿刘备,大帝之资! > 第35章 卢某也略通拳脚!(第1页)

第35章 卢某也略通拳脚!(第1页)

尘埃落定,复归清明。

席卷涿县的王虎之乱被平定后,城中又重新回归宁静。

在这个尚不算乱世,却也算不得太平的世道里,百姓们早已见惯了生离与死别。

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。

不然,又能如何呢?

时代里的一粒沙,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。

王虎伏诛后不久,王奎也“意外”死在狱中。

至于从伏牛山上,以及王家抄没的钱财宝物,自然是被刘弘和刘易二一添作五,来了个“事后分赃”。

赚得大钱,对待安抚百姓一事,这次刘易出手也大方的紧。加上有刘弘从旁协助,出钱出力,倒是将受了损害的百姓安置的极好。

这一日,刘弘备下厚礼,再次叩响了卢植府邸的大门。

与初次拜访时卢植借故推脱不见不同,此番仆从通报后,卢植竟亲自迎至中庭。

这位身长八尺二寸、声如洪钟的中年儒生,此时脸上带着真诚笑意,“刘庄主!平定贼寇,保境安民,壮哉!真豪杰也!快请入内!”

静室内,宾主落座,热汤奉上,两人相谈颇为投机,很快就以字相称。

说起当日王虎之乱,卢植有些唏嘘,只恨人微力薄,难以救济更多的百姓。

一番叹息过后,卢植问起刘弘的来意。

刘弘正色道:“弘知子干曾求学于马公,一身经学,精妙至极。更兼弓马娴熟,文武全才。弘有一事,非子干不能为之。”

卢植放下汤碗,问道:“哦?子高但说无妨。”

“我希望子干能到卧虎庄中的私塾内授课,教导庄内那些少年文武之艺。”

卢植没有立刻应下,反倒是沉默下来。

他如今虽然没有出仕,甚至朝廷屡召都不肯出仕,可在其心中,他是希望出仕的。

读书人,谁心中没有抱负?

卢植之所以不肯应下,就是在他看来,教授二三学生还好,可若是教的学生多了,日后他突然走上仕途,岂不是误人子弟,耽误了这些弟子的学业吗?

刘弘观其神色,猜到他心中所想,暗自叹息一声,觉的要对不起张载了。

没法子,横渠四句,虽然老套,可对付卢植这种传统儒生,实在是致命性武器!

刘弘深吸一口气,看向卢植,目光灼灼,慨然道:“子干!弘所愿者,非仅为小儿辈识文断字。乃欲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然此志非一人一家可成,需英才辈出!需人人如龙!子干,你我相识之日虽短,可也足堪为知己!我知你本事,为这些懵懂少年点燃此心火者,舍君其谁?”

说罢,刘弘俯身便拜。

书房内霎时寂静下来。

卢植身体猛地一震,愣在原地,茫然出神。

他性情刚毅,向来以匡扶汉室、教化天下为己任。刘弘此言,竟将他胸中丘壑道尽!直接说破了他一生的志向!

良久,卢植才回过神来,伸手搀扶起刘弘,“此……此言……振聋发聩!子高,不知你为何会有此志?”

刘弘咳嗽一声,做悲悯之状,“此乃弘观近些年来天下板荡,黎民疾苦,读圣贤书而心有所感。然弘又知空有志难行,需躬耕于教化之田。卧虎庄私塾,便是弘尝试播种之地。恳请子干出山,壮我少年!为天下计,为生民计,为万世太平计,授学卧虎庄私塾!”

一口大帽子,被刘弘端了出来。

卢植沉默良久,最后猛地站起身来,豪情满怀,声震屋瓦,“子高有此宏愿,植敢不效命!这卧虎庄私塾,卢某去了!吾门下公孙瓒等诸生,亦当随我同往!”

对此,刘弘自然求之不得,满口答应。

公孙瓒的性子虽然不好,可也是有真本事的。狠狠调教一二,未必不能为我所用。

……

数日后,卧虎庄私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。卢植携其得意门生公孙瓒等人正式入驻卧虎庄。

卢植与王衍约定,交替授课,两人一重经世致用、典章礼仪,一重玄理思辨、谈吐风仪,倒也相得益彰。

这一日,轮到卢植讲授《尚书·尧典》。

他端坐讲席,腰杆笔直,声音洪亮,阐述上古圣王治世之道,威严自生。

然而,课堂后排,一个黑塔般的身影却有些坐不住了。

张飞听着这些拗口的古文和治国大道理,只觉头大如斗,远不如在练武场挥洒汗水来得痛快。

他懒腰一伸,又是一不小心碰到桌面,砚台“哐当”一声碰落在地。

王衍上课时,对张飞的顽劣多是无奈摇头,以言语规劝。

卢植却不同!

他的讲课声戛然而止,两道浓眉竖起,目光望向张飞,“课堂之上,安敢喧哗!”

张飞是个混不吝的性子,梗着脖子站起身来,直言道:“先生讲的这些,俺听着打瞌睡!不如练武场比划比划来的实在!”

众学子哗然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