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的积累全看文章的质量如何,具体反馈如何,要等《文春》的读者寄反馈信到编辑部才知道。
拿钱办事,宫崎树想不到有什么值得兴奋点,他的阈值已经在收获稿费的那一天被拉高了。
“你倒是沉得住气……”电话那头的中山和音无奈扶额,当事人不急,她这个编辑反倒跟着操心。
“现在有空来编辑部一趟吗?把你新写的稿子带来,结了这几万字的稿费,再送你本新出的《文春》。”
“现在吗?”宫崎树瞥了眼时钟,“要不还是算了吧,去一趟编辑部挺花时间的。等我把剩下的稿子全部写完再过去。”
“你……”电话那头顿了顿,传来一声轻叹,“算了,留意电话。这几天可能就会有读者反馈信寄到读者服务部,到时候你得亲自来一趟,和我一起精选出评论放在‘读者来信’专栏里。这是社里的规矩。”
这个时期日本对小说商业化运作已经高度成熟。
除了向编辑部寄反馈信外。
还可以可通过信件对剧情发展“投票”,影响角色命运。比如读者来信呼吁“拯救反派角色”,最终作者调整结局……
这种互动模式在泡沫经济时期非常流行,本质上是商业逻辑与读者参与感的结合。
《周刊文春》也不例外。
宫崎树应道:“行,我明白了,到时候我会去的。”
中山和音闻言,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随即便挂断了电话。
转眼到了中午下班时间。
中山美穗因去录制新专辑,没来给中山和音送饭。
她只好自行去找一家餐馆吃午饭。
下班高峰期,中山和音站在文艺春秋社大楼的电梯里,已经开始听到一栋大楼里工作的同事们嘴里关于《樱花树下》的讨论。也有人认出中山和音,便迫不及待的向她打听起关于《樱花树下》的八卦。
“宫崎树是不是五十岁以上的油腻大叔?”
“故事里的母女有真实原型吗?是宫崎树的亲身经历吗?”
“这该不会是渡边大师的马甲吧?”
日本文学界虽开放,作品多围绕情情爱爱进行展开,其中不乏“小三”“替身”“她爱他他却爱她”这些令人胃痛的元素。但像《樱花树下》开头三章这样——又是出轨,又是背着母亲与女儿私通……如此直抒胸臆的劲爆情节,在当时仍属罕见。
属于轻小说荤素不忌的时代还没有到来。
《樱花树下》算是补齐了这一题材赛道,给日本文学界的热度再添一把火,直向这繁荣时代的泡沫看齐。面对同事们的八卦提问,中山和音只是微笑着摇摇头。
她只简单应了两句:“我只能说,《樱花树下》不是渡边先生写的,不过审稿时他也在场,对文章赞不绝口。其他的……菊池总编说和后续商业运作有关,得先保密,以后大家自然会知道。”
说罢便毫无负担地把包袱丢给了菊池总编。
“啊?菊池总编搞什么呀?都是社里同事,还这么藏着掖着。”有人忍不住抱怨起来。
中山和音笑而不语。
尽管还没有收到读者的反馈信,但在文化工作者这一专业圈子里,《樱花树下》的讨论度已传开。
凭她多年的从业经验可以轻松判断出——
《樱花树下》要火了!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