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这时,孙默亲手将那盏造型古怪的“长明灯”点燃了。
一簇温暖而明亮的橙黄色火焰,在特制的灯芯上稳定地跳动起来。光线透过粗糙的琉璃灯罩,被弧形的铁皮内壁反射、放大,驱散了周围三丈方圆的黑暗,在泥泞的地面上投下了一片清晰而又温暖的光晕。
那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了。
所有路过的、躲在门缝里偷看的居民,都停下了脚步,张大了嘴巴,难以置信地看着那片凭空出现的光明。
夜风吹过,巷子里阴风呼号,但这盏灯里的火焰,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,便又坚定地燃烧起来,丝毫没有要熄灭的意思。
它就像一个顽强的生命,在这片死寂的黑暗中,宣告着自己的存在。
一个刚刚收工、准备摸黑回家的苦力,走到灯下,看着自己被清晰照亮的、布满老茧的双手,愣住了。他已经很多年,没有在晚上看清过自己的掌纹了。
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,指着那盏灯,对怀里的孩子轻声说:“看,亮了”
几个刚刚还在暗处商量着要去哪里“捞一笔”的泼皮,看到那片光明,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,隐入了更深的黑暗中,嘴里不干不净地咒骂着。
这盏灯,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界碑。光明之内,是安全与秩序;光明之外,则是混沌与未知。
它没有说教,没有强迫,却用一种最原始、最直观的方式,改变了这里的生态。
第二天,当孙默小组来到三岔路口,准备为长明灯添油时,他们惊讶地发现,灯的旁边,不知被谁放了一小篮子还带着露水的青菜,和两个热乎乎的窝头。
一个路过的老妇人,对他们露出了一个笨拙而又真诚的微笑,远远地鞠了一躬。
第三天,他们发现,开始有居民自发地清扫灯下的垃圾,甚至还有几个孩子,像守护神一样,赶走所有试图靠近搞破坏的野狗。
孙默小组,兵不血刃,甚至一句话都不用多说,就获得了他们在这里的第一批“群众基础”。
他们的名字,开始在居民们的口中流传。居民们不知道什么“经世致用”,也不懂什么“格物算学”,他们只知道,这群能“造光”的书生,是“神仙下凡”,是能给这片绝望之地带来“奇迹”的人。
这盏小小的、用最廉价的材料制作的路灯,成为了一个图腾。
它用一种沉默而又强大的语言,向百花巷的所有人宣告:
有些黑暗,是可以被驱散的。
有些改变,是真的会发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