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陈凡的“权谋路线”在花臂龙那块顽石上撞得头破血流之时,百花巷的另一端,孙默小组正在进行着一场截然不同的“战斗”。
他们没有去和任何人谈判,也没有试图去理解这里复杂的人心。
对孙默而言,百花巷所有的问题,都可以被简化为一个个可以量化和解决的技术难题。而他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,是黑暗。
百花巷的夜晚,是真正的黑暗。这里没有任何照明设施,一旦太阳落山,整个巷区便被浓得化不开的墨色吞噬。居民们日落而息,少有夜间活动。黑暗滋生着恐惧、罪恶和绝望,也加剧了这里的贫穷与封闭。
“我们要在这里,点一盏灯。”
孙默站在一个三岔路口,对他的组员们宣布。这个路口是巷内几条主路的交汇点,也是夜晚最阴森、最容易发生抢劫和意外的地方。
“点灯?”一个组员疑惑地问,“孙兄,我们没那么多钱买灯油,就算点一盏,风一吹就灭了,守着也不是个事儿啊。”
“谁说要用寻常的法子了?”孙默的眼中,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技术宅之光。他的手里,正捧着一本从图书馆里抄录的、名为《基础物理学·光学与热学入门》的册子。
“林教习的书中曾言,光与热皆为能量之形。火焰之燃,其本质乃是物之剧烈氧化”他嘴里念叨着一堆组员们听不懂的名词,然后从怀里取出一张自己绘制的、充满了各种奇怪符号和线条的图纸。
“看这里,”他指着图纸,“我们不需要昂贵的灯油,只需要最便宜的、可以从任何一家油坊榨完油的废料里买到的植物油渣。关键在于灯芯的设计和这个”他指向图纸的核心部分,“防风灯罩。”
接下来的半天时间里,孙默小组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。
他们凑了仅有的几十文钱,从油坊买来了一大包油渣,又从铁匠铺买了几片最薄的铁皮,甚至还说服了一个做琉璃的匠人,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了他们几块废弃的、透明度不高的琉璃片。
他们就在那个三岔路口,当着所有过往居民好奇而又鄙夷的目光,叮叮当当地开始了自己的“工程”。
他们用《基础几何》里的知识,计算出最稳固的三角形支架结构;用《材料力学》的原理,将铁皮敲打成能够最大化反射光线的弧形内壁;又用从琉璃匠那里学来的粗浅手艺,小心翼翼地将几块琉璃片拼接成一个简陋但有效的立方体灯罩。
最核心的,是灯芯。孙默经过十几次失败的尝试,最终将几根粗麻绳拧在一起,用盐水浸泡晾干后,形成了一种燃烧缓慢、火焰稳定的特殊灯芯。
整个过程,在百花巷居民的眼中,无异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。
“这群书生疯了吧?”
“就是,读圣贤书读傻了,放着好好的功名不要,跑来我们这穷地方敲铁皮?”
“别是中了什么邪祟吧”
嘲笑声、议论声不绝于耳,但孙默小组充耳不闻。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每一个零件的打磨,每一次尺寸的测量,都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。
黄昏时分,当最后一抹残阳消失在地平线下,百花巷再次被黑暗笼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