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大明:朕躺平了,你们自己看着办 > 第48章 开年就有人找麻烦(第1页)

第48章 开年就有人找麻烦(第1页)

好在朱厚照的运气够好,仅仅敲击了两次就点燃了燔柴炉中的引火物,熊熊烈火瞬间燃起。

“投祀文!”

见火焰燃起,一旁的祭天礼官再次扬声说道。

闻言,朱厚照接过一旁礼官递来的朱砂绢书,等到炉中火焰最旺的时候,才将朱砂绢书投入燔柴炉中,随着朱砂绢书被烈火焚烧,绢灰顺着气流缓缓飞上天空。

“行苍璧礼!”

见状,祭天礼官再次扬声道:“献金刀!”

看着礼官递来的金刀,朱厚照有点无奈,这大明皇帝和官员的斗争还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,皇帝通过上朝礼仪折磨官员,而官员则是通过各种祭典的礼仪折磨皇帝。

这苍璧礼就是其中一种,行苍璧礼需要以金刀在手掌中划下掌天纹线,以天子之血染红苍璧,再举璧过顶,震摇九次,而这苍璧重达十五斤。

不过想归想,朱厚照还是接过了金刀,因为礼法不仅仅约束官员和百姓,也同样约束了皇帝,如果不尊敬太后,那顶多就是被官员弹劾,被天下人唾骂,可要是不敬天,那就真的是大不敬了,轻则被逼下罪己诏,重则有人奉天靖难。

把金刀放在燔柴炉上,借助火焰消毒后,朱厚照轻轻用金刀在手掌上划了一道血痕,然后将血抹在了苍璧,紧接着便把苍璧举过头顶。

“苍璧礼成!”

祭天礼官再次扬声道:“昊天通语,献玉琀!”

随着一道道祭天仪式不断进行,足足过了一个时辰,整个祭天仪式才彻底完整结束。

………

“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!”

乾清宫,宽大的龙床上,朱厚照整个人摊出了一个大字,脸上满是疲惫,上下眼皮不断打架,没一会便沉沉睡去。

也不知道过了多久,朱厚照才缓缓睁开了眼睛,看着周围点燃的蜡烛,朱厚照揉了揉太阳穴,伸了个懒腰。

“刘大伴,现在什么时辰了?”

回过神后,朱厚照看向一旁的刘瑾,开口问道。

“回皇爷,现在已经卯初了。”

听到朱厚照的问话,刘瑾连忙回道。

“给朕准备一些吃的。”

闻言,朱厚照摆了摆手道,他今天算是累惨了,从昨天下午就开始准备子时的祭天仪式,在祭天完毕后,他还去了太庙祭先祖,皇室祭太庙可不是普通人那样去烧几柱香就行的,那礼仪流程又臭又长,简直就是要命。

更惨的是,祭完天和太庙后,他也没能休息,还在御门接受了百官的新年祝贺,那可是早上四五点的御门,零下的气温一坐就是三个小时,硬是吹了三个小时的冷风,也就是龙袍足够暖和,要不然都得冻死。

这都还没完,在御门吹了三个小时的冷风后,他还在文华殿写了足足两百多个“福”字赐给所有朝臣,光是这个又花了两个小时。

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中午,他就没有合上眼睛的时候,手上也没停下过,当初上班的时候都没这么累过,幸亏这种日子,一年也就一次。

“是,皇爷。”

听到朱厚照的话,刘瑾连忙应道,然后匆匆走出了寝宫。

看着刘瑾离去的身影,朱厚照再次伸了个懒腰,这皇帝过年也忙得要死,也就小孩子希望过年了。

………

时间一天天过去,转眼间,二十七天的年假便过去了,官员们也纷纷回到衙门开始处理政务,而朱厚照也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朝。

文华殿。

看着下方吵闹的群臣,朱厚照有点无奈,说实在的,这种无聊的早朝,他都想要给停了,因为现在的早朝根本不是用来处理政务的。

一般的政务在各个衙门就解决了,而重要的政务都会进入内阁,经过内阁和司礼监的共同批阅,早朝则是变成吵架的地方。

“陛下,臣有事求问。”

就在朱厚照昏昏欲睡的时候,一道声音将朱厚照的意识拉回了现实。

“张爱卿有什么事想问?”

看到说话的人,朱厚照皱眉道,他也认出了对方的身份,御史张皓阳,这货算是朝堂上的著名喷子了,张皓阳经常卖弹劾奏本,一封弹劾奏本就要卖上百两银子。

靠着御史一职风闻奏事不受责罚的特权,在成为御史的这几年里,张皓阳可是捞了不少银子,几乎满朝文武都被张皓阳弹劾过。

不过张皓阳也有分寸,一般都只是弹劾一些小事,比如官员殿前失仪或者仆人仗势欺人的小错,基本上不会往死里得罪人,所以张皓阳虽然惹人讨厌,但却一直平安无事。

听到朱厚照的话,张皓阳躬身说道:“臣听闻陛下建造了一支宝船舰队出海,不知可有此事?”

“确有此事。”

闻言,朱厚照深深看了张皓阳一眼,随后淡淡道:“不过朕可没有建造宝船舰队,朕只是抽调了几艘福船,派了几个人去那些藩属国看看罢了。”

说完之后,朱厚照的瞳孔中闪过一抹杀气,他之所以冒险去海上捞钱,就是不想跟这些文官起冲突,没想到还是有人要找他的麻烦。

要知道相比于海上那点搏命钱,大明才是真正的大金库,比如盐引,朝廷颁发的盐引价格极低,现在朝廷发出去的盐引每引才三钱银子,而市场价则是七钱银子。

朝廷每年会发差不多一百万份正规盐引,还有上百万份增开盐引,这近两百万份盐引只要过一下手,那就是一笔暴利。

其次是田地,要知道明初的时候,经过长年战乱,人口锐减,大量土地抛荒,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,全国登记的田地就有八百五十万顷,相当于八亿五千万亩。

可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,现在的人口至少是明初的两倍,可登记的田地却只有八百三十万顷,可见被隐瞒的田地有多少,按照他的估计,至少有超过五百万顷的田地被隐瞒了。

要知道一亩良田至少值二十两,这五百万顷的土地就是百亿两银子的天量财富,哪怕是只是征收赋税,那一年也得超过一千万两银子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