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三平激动之后,很快冷静了下来。
即将成为中影的掌舵人,又负责主持市场框架方面的改革。
不只是在国内,他要是愿意,点名哪个好莱坞一线明星,转头好莱坞六大能把人打包给他送过来。
韩三平深知,这不是他多厉害,而是他后面站着13亿人的庞大电影市场。
他能坚持住,那么他就可以说一不二。
好莱坞巨头ceo,来到中国要先向他觐见。
如果他不能守住,不只是好莱坞,连内部也会杀过来。
光是资产重组,市场化改革,就有太多利益了。
韩三平欣赏沈善登,因为沈善登的文章确实写的不错,点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危险。
电影从业者确实普遍幼稚,一个个傻傻的把敌我矛盾,当成内部矛盾。
不谈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,仅仅从市场角度,好莱坞这样的巨兽,早就对中国电影市场垂涎三尺了。
难不成,九十年代开始,港岛那边不配合,好莱坞几乎免费的送上片子让国内放映,是这些资本国家的电影公司心善吗?
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掌舵人,他经历过太多华而不实的提案。
沈善登连科班都不是,半路出家,几乎不可能有能力掌握这个项目。
韩三平心有触动之后,也只是微微点头。
见众人回应不冷不热,沈善登有一点失落,但也只有一点。
《绣春刀之日月重开》这个项目,别说在当下这个时间点,就是后世,也很难搞出来。
沈善登为的是先以这个项目,把韩三平胃口吊起来。
然后再退一大步,获得一个中影组局,让他拍电影的机会。
如果直接要求后者,就有点困难,但是先以一个亿的项目把要求抬高,再来一个千万的项目,这不就显得合理了吗?
反正中影手里的资源,给港岛导演糟蹋是糟蹋,不如培养他这个新生代导演。
对此,沈善登理直气壮。
当然了,这并不意味着沈善登会轻易放弃《绣春刀之日月重开》这个项目。
恰恰相反,他倾注了很多心血,如果有可能拍出来,他肯定想拍出来。
只是,很难很难。
沈善登喝了口水,观察完众人表情,压下心中思绪,介绍项目具体情况。
“电影的年代放在元末明初,是为了展现出明朝建立的磅礴气魄。”
“主要角色有三个,有汉人也有蒙古人,我并不会强调他们的民族分别,主要是经济属性。”
“元朝包税制下底层汉人和底层蒙古人是朋友,甚至蒙古人被压榨的更惨,成为特色的奴隶品种。”
“剧情主线是三个主角加入锦衣卫的前身情报机构,在改朝换代中的阶级跃升,牢牢抓住三个主角他们的成长,让观众代入他们,获得爽感。”
“在我看,当下我们的电影,没有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,只有说人话的电影,和不如说人话的电影。”
“我虽然想展现大气魄,但是不会强加给观众,而是聚焦于角色的成长。”
听着沈善登的讲述,韩三平翻着剧本,虽然他之前看过一遍。
剧本写的很扎实很工整,节拍器也标出来了。
确实有点意思。
而且懂得规避一些东西。
沈善登继续道:“以主角的成长,见证锦衣卫的建立,明朝的建立,见证情报机构,从暗中变成明面上的锦衣卫。”
“在我的描绘下,锦衣卫不同于传统中的特务反派,而是倾向于褒义。”
“突出他们约束经过宽松的包税制度,没有国家观念的地主士绅集团的作用。”
韩三平听到这,在本子上写了下来。
这里不太好处理,和当下的氛围有点背离。
如果中影投拍的话,要突出导演的主导作用。
不能让人误会是通过电影进行政策吹风,否则很吓人。
沈善登也点到为止,没有多谈主题。
《绣春刀之日月重开》里面,也太多和当下不同的认知了。
比如,元末明初,给人熟悉的感觉,并不是他搞映射。
不只是元末明初,连明末清初,以及清末民国等等,都有类似的感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