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华娱唯一太阳 > 第一章一文造风口(第2页)

第一章一文造风口(第2页)

两世为人,哪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困难。

他能获得和韩三平见一面的机会,已经是很难很难,也是他一篇文章,入了对方的眼。

沈善登在两周前,贺岁档如火如荼的时候,写了一篇评论文章,在学术圈内,甚至圈外都掀起了不小波澜。

《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的危机》

岁末年初,本该是盘点收获、展望未来的时节。

然而,回顾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,尤其是曾被视为“擎天柱”的古装大片领域,却弥漫着一股沉重的寒意。

张艺谋导演的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虽国内票房尚可,陈凯歌导演的《无极》、冯小刚导演的《夜宴》却遭遇了口碑与市场的双重滑铁卢。

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三部汇聚了国内顶尖资源、代表不同势力,中影、京圈、西北圈的年度大作,在海外市场,特别是欧美市场,竟齐齐遇冷,收益几乎断绝。

这不是孤立事件。

而是一个危险的临界信号。

它宣告了自李安《卧虎藏龙》开启,由张艺谋《英雄》推向高潮的“东方奇观+西方内核”古装大片模式,其赖以生存的海外市场之路,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
曾经风光无限的“古装大片”,如今成了悬在中国电影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中影的大片战略,危矣。

危机从何而来?

究其根本,在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成熟且极具侵略性的对手——好莱坞。

他们的运作模式、资本实力、全球发行网络,远非我们尚在蹒跚学步的产业可比。

许多同仁,包括部分决策者,似乎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的“友好度”,也低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。

这绝非什么意识形态的围剿,而是赤裸裸的、纯粹的商业竞争手段!

好莱坞深谙此道:他们乐于在初期接纳一些具有“异域风情”的作品,培养特定观众群,建立某种程度的市场依赖,如古装大片。

一旦时机成熟,比如当中国电影过度依赖这片海外“沃土”,投入巨资期望其产出时,他们便可轻易收紧口袋。

只需媒体配合,影评人稍加“引导”,营造一种“中国大片已过时、乏味”的舆论氛围,再在发行环节动些手脚,便足以切断市场,让高度依赖海外回款的中国制片方瞬间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。

这就是商业战场上的“关门打狗”。

简单、高效,且成本低廉。

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巨大潜在市场,好莱坞怎会甘心放弃?

他们的目标,从来都是主导,而非分享。

反观自身,我们的电影产业和从业者,在全球化浪潮面前,显得何其幼稚!

过度迷信“海外大片”模式。

将宝押在虚无缥缈的欧美票房上,忽略了最根本的基石,中国观众,中国本土市场。

产业界思维幼稚。

我们缺乏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成熟体系和风险分散机制。

大片一旦海外失利,国内票房稍有差池,便是灭顶之灾。

韩三平先生推动的“大片战略”初衷是好的,但单一的路径依赖使其抗风险能力极低。

从业者也是幼稚。

对海外市场的预期过于天真,对好莱坞的竞争手段缺乏警惕和应对之策。

当《无极》、《夜宴》、《黄金甲》未能延续海外辉煌时,我们显得手足无措,缺乏及时有效的调整能力。

陈凯歌导演因《无极》遭遇的舆论风暴,冯小刚导演《夜宴》中葛优一句“太冷酷了”引发的笑场,张艺谋导演《黄金甲》海外折戟,都暴露了创作与市场预期,尤其是海外预期的严重脱节。

警钟已经敲响!

2006年的集体“熄火”,是市场给我们的一记沉重耳光。

它告诉我们,过度依赖海外市场无异于将命脉交于他人之手。

好莱坞的“关门打狗”策略随时可能上演,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,提高十二万分警惕。

但危机,危机,危中有机!

大片战略并非没有生路,甚至这也是大片战略的正确。

任何一个工业品类,都是先从模仿,或者说抄袭开始,美国、日本工业的崛起,都是如此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