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> 第122章 已是精锐,可当大用也(第1页)

第122章 已是精锐,可当大用也(第1页)

已是精锐,可当大用也

前方,贼军已是溃败,不过刚一接阵,立马大溃。

苏武已然在后就笑:“兄弟们,且看着,看看这些贼军……”

不是苏武非要这么来装,这话,是说给身后军汉们听的,苏武也回头去看,只看得左右军汉,皆是笑脸,蔑视贼人的笑脸。

如此,苏武便才心满意足。

任何事,都有两面性,有话说,骄兵必败,但兵若不骄,不是那骄兵悍将,又怎么能取胜呢?

任何事的两面性,都是这么矛盾与复杂。当然,“骄”与“骄”之间,也有区别。

铁甲军汉倒也不急着追了,追击之事,由轻甲军汉来做。

便是贼军四面八方漫山遍野去跑,四周自也是围追堵截。

苏武有军令,全部杀光,一个不留,军汉们自是争先恐后而去,已然陷阵大胜,掩杀追击不是什么难事。

倒是活生生捅刺杀人,有些人还稍稍有那么一点点心理负担,但也不是

已是精锐,可当大用也

石秀却见武松当真脸上没有喜色了,便是无奈,又没得多说,只管一礼:“多谢指挥使。”

苏武点着头:“嗯,如此,升你为大队头,月俸加三贯,这一个大贼,赏你一百贯,小贼另算。”

石秀躬身再礼:“多谢将军!”

“这一个呢?”苏武再问。

石秀凑近去看,看得几番,开口:“此人,催命判官李立。”

苏武再看石秀,便是点头,心中觉得可以,不错,便说:“嗯,此孙都头之贼也,也赏一百贯。”

孙立立马来说:“将军,此非我一人之贼头,并有几个兄弟一起招呼而杀,当与几个兄弟一起分。”

“那是你的事,你只管去分。”苏武点着头。

孙立嘿嘿一笑:“卑职知晓了!”

石秀闻言,立马也说:“将军有知,张顺之头,也是并了几个兄弟都有份。”

“那也是你的事,你只管去分。”苏武倒是还有了几分欣慰,石秀也学得快,慢慢进状态了。

“其他封赏,只待朱武兄弟慢慢并诸位虞侯文书慢慢统计来,你们也多多帮衬,莫使纷争,快速定妥,一一发放!”

苏武舍得钱,舍得给的钱一定比别人的更多,但也并不那么多,能让军汉们有个小康,但其实并不能让人豪富。

就好比这十贯钱,能换一头壮牛好牛,也能换一亩地。

但一亩地或者几亩地,在这个时代,并不是一份极大的资产。

原因有二,一来,是这个时代的地,出产不高,三百斤粮食就算不错,不比后世一亩地能出一两千斤的粮食。

二来,即便是这三百斤粮,还要给官府交税,赋税其实沉重,越是这种自耕农,赋税其实越沉重。

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!6=9+书_吧首发本。

反而是大户豪强高门,赋税又不那么沉重。真的一贫如洗,又谈不上什么赋税。这里面门道很多,也涉及社会制度,朝廷制度,再往上,也涉及到朝廷度支之困,以及历代范仲淹、王安石为何要改革变法……

也就是说,一个自耕农,只靠着自己的地能养活自己一大家子,其实几亩地是远远不够的,而是至少要二三十亩地往上,才能算是个殷实的自耕农。

这也与这个时代人口少有关系,所以,一亩地,很贵重,但也并不是很大的资产。

那十贯钱,几十贯钱,富裕不了一家人,但能奔小康,脱离温饱线。

至于城池里的产业,一套小楼价格就不低,那没有个几百贯的身家,算不得中产。

所以,苏武愿意比别人给得多,道理就在这里,军汉只要立功,苏武愿意给一个奔小康的赏赐。

其实秦国崛起时候的军制,也是这个道理,给得出手,有奔头。

要想麾下军汉闻战则喜,就不能真是三瓜两枣,但也不能又是一战两战就成豪富。

更不能让麾下军汉每天看着那几贯钱,开战之时,不给赏钱就不打了。

那历史上童贯童枢密,与辽开战之前,第一件事,就是从京中带着四百万贯去军中,还没开打,先发钱,说是二十万军,四百万贯,也不经发。

这种战前发钱的事,那已然不是一天两天了,一二百年的“传统”了,只是这“传统”到如今,越发展越畸形。

甚至还会出现已经开战了,发射几支箭矢就停,哪怕敌人已经冲上来,也等上官先发钱,发钱了,再放箭,好似还有明码标价,发一支弓箭多少钱,发一支弩箭多少钱。

这是何等畸形?这般,能打赢?便问,童贯带四百万贯到前线军中,能发几箭?鲁达在西北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,就死在这种事情上面。

史书有载:赏继不及,士卒皆愤懑散去,所留不过百人,师中力战而亡。当然,这本也是文官惹的祸,还有其他情绪因素在其中,只说一边打仗一边等钱这个现象。

所以,苏武所想,便是要让军汉们知道,只管打,只管打赢,买地买牛,不在话下,战后一定兑现,得立起这份诚信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