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,没有丝毫停顿。
焊料槽中的液体焊锡在恒温控制下保持着理想的流动状态,每一块电路板都能得到完全相同的焊接质量。
林涛站在设备旁边,看着一块块电路板从传送带上滑下。
这是他第一次,如此切身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。
第二天清晨,三车间里就传来了忙碌的拆卸声。
几个工人小心翼翼的将波峰焊机的各个部件分解,准备转运到一车间进行正式投产。
“轻点,别磕着了控制面板。”
李明华在一旁指挥着,额头上渗着细汗。
这台设备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,每一个螺丝都不能有闪失。
王师傅和几个老工人抬起沉重的焊料槽,钢铁的重量让他们的胳膊青筋暴起。
不锈钢表面在晨光下反射着冷峻的光芒,内壁的精密弧度依然完美无瑕。
一车间里早已腾出了最好的位置。
正对着主通道的地方,阳光从高大的钢窗洒进来,形成一片明亮的工作区域。
水泥地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,连一点铁屑都看不到。
“林厂长,咱们这就算是进入机械化时代了?”
装配工人小刘搬着椅子让开位置,眼睛里满是好奇。
在1979年的工厂里,能见到这样的自动化设备确实是件新鲜事。
林涛没有回答,而是蹲在设备旁边检查着每一个连接部位。
搬运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松动,否则就要重新调试。
他的手指在各个接头上轻抚着,确保每一处都牢固可靠。
“红星,分析设备在新环境中的运行稳定性。”
林涛在心里默默询问。
“环境分析完成:一车间通风条件良好,温湿度适宜,电源供应稳定。预计设备运行不会受到影响。建议重新校准温控系统,确保焊接质量。”
李明华趴在地上连接着电源线路。
一车间的配电系统比三车间要复杂一些,需要重新布线。
他的工装膝盖部分很快就沾满了水泥粉尘,但专注的神情没有丝毫松懈。
午饭时分,设备安装基本完成。
银白色的波峰焊机静静矗立在车间中央,周围围满了好奇的工人。
大家虽然都在吃饭,但视线却不时投向这台神奇的机器。
“小张,这家伙一天能焊多少块电路板?”
年轻的装配工人小王咬着馒头问道。
“按照设计能力,一天至少四百块。”
张卫东放下饭盒,用手比划着。
“相当于二十个工人的手工焊接量。”
车间里传出一阵惊叹声。
四百块电路板,这个数字让习惯了手工作业的工人们感到震撼。
第一块电路板被放在传送带上,缓缓向前移动。
车间里的工人都停下手中的活,围成一圈观看着这历史性的一刻。
助焊剂的雾化效果依然完美,细密的液滴均匀覆盖在焊盘表面。
“这活真是干得漂亮。”
老王师傅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焊点,粗糙的手指轻点着电路板表面。
紧接着是第二块、第三块,一块接一块的电路板源源不断的通过设备。
每一块的焊接质量都完全相同,没有丝毫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