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月的海峰市,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。
街道上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碾压成灰黑色的泥浆,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工业废气混合的味道。
林涛站在二机厂四号车间的门口,看着工人们正在安装最后一台精密注塑机。
这台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价值十五万元,是他用尽关系才搞到的。
机器银色的外壳在车间昏黄的灯光下反射着冷峻的光芒。
“涛哥,这玩意儿真能行?”
王红林蹲在一堆黑色塑料颗粒旁边,用手抓起一把让它们从指缝中滑落。
“咱们花这么多钱搞这个,万一砸手里怎么办?”
李明华从技术台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张设计图纸。
图纸上画着一个巴掌大小的长方形设备,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尺寸参数。
“红林,你看看这个。”
李明华将图纸摊开在工作台上。
“厂长说这个叫随身听,可以戴着耳机听音乐,比咱们的录音机方便多了。”
王红林凑过去仔细看着图纸,眉头皱得更紧了。
“这么小的东西,能装下录音机的所有零件?”
“不是录音机,是放音机。”
林涛走到工作台前,用手指点着图纸上的一个部件。
“只能放磁带,不能录音,但是体积可以做得很小,而且音质不会差。”
车间里的温度很低,工人们哈出的气都能看见白雾。
几台大功率的电暖器在角落里工作着,发出轻微的嗡嗡声,但对于这么大的车间来说,作用微乎其微。
“红星,预测随身听产品的市场前景。”
林涛在心中默念。
“分析完成:随身听将在1980-1985年间成为全球热销产品,市场容量预计超过5000万台。中国市场起步较晚,但增长潜力巨大。以新阳厂的技术实力,可占据国内市场15-20份额。”
注塑机的试运行开始了,操作工小心翼翼的调节着温度和压力参数。
熔化的塑料在高温下变成粘稠的液体,通过精密的模具被注入到预定的形状中。
第一个塑料外壳缓缓成型,表面光滑如镜,没有一丝瑕疵。
“成了!”
李明华兴奋的拿起还带着余温的塑料件,在灯光下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。
“尺寸精度完全符合要求,表面质量也很好。”
车间外面传来汽车引擎的声音,随后是脚步声和说话声。
林涛透过车间的小窗户看到,几个穿着厚重棉袄的陌生人正在厂区里四处张望。
“涛哥,有人来了。”
王红林也注意到了外面的动静,声音压得很低。
林涛走到车间门口,透过门缝向外看去。
来的是三个中年男人,其中一个他认识,是原来新阳厂人事科的马科长。
现在他摇身一变,已经是安明市机械厂的副厂长了。
另外两个看起来像是技术人员,手里都拿着笔记本。
“他们怎么找到这里来了?”
李明华走到林涛身边,声音中带着担忧。
“看来咱们的保密工作还不够严密。”
林涛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明华,你马上让工人们停止作业,把所有的图纸和样品都收起来。”
车间里立刻忙碌起来,工人们迅速关闭设备,将图纸塞进铁皮文件柜,刚刚生产出来的塑料外壳也被装进了木箱里。
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,车间里就恢复了平静,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塑料制品加工车间。
外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,林涛整理了一下衣服,推开车间的门走了出去。
“几位同志,有什么事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