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立体声效果怎么样?”
张卫东戴着耳机,仔细聆听着左右声道的分离度。
“很好,左右声道分离明显,没有串音现象。”
李明华调节着平衡控制旋钮。
“高音清脆,低音厚实,整体音质达到了预期效果。”
办公楼里,会计小张正在计算着录音机的生产成本。
算盘珠子在她手中快速拨动,每一笔开支都被精确记录。
进口磁头、伺服电机、电路板、金属外壳、加上其他零部件和人工成本,总成本控制在480元左右。
“林厂长,按照700元的售价,单台利润大约是220元。”
小张放下算盘,声音中带着兴奋。
这个利润率远超收音机产品,一台录音机的利润相当于十台收音机。
林涛接过成本核算表,仔细查看着每一项开支。
220元的利润确实可观,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前景。
录音机作为新兴的消费电子产品,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。
“红星,预测录音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销量前景。”
“预测完成:基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升级趋势,录音机市场将在未来三年内快速增长。预计年销量增长率50以上,市场总容量将达到200万台。新阳产品凭借价格优势,有望占据15的市场份额。”
下午时分,厂区里响起了测试音乐的声音。
几台录音机样机在不同的工位上接受着各种性能测试,优美的音乐声此起彼伏。
工人们干活的节奏都变得轻快起来,仿佛这些音乐为枯燥的工业生产注入了艺术的气息。
王师傅站在磁头装配台前,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三磁头的位置。
每个磁头之间的间距必须精确到01毫米,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录音质量。
他戴着放大镜,额头上渗着细汗,动作极其专注。
“这个活真是精细。”
王师傅轻声嘀咕着。
“比装配收音机难多了,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。”
质检科的老陈拿着一叠测试报告走进车间。
经过三天的全面检测,第一批录音机样机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。
频响特性、信噪比、失真度,每一项参数都符合行业标准。
“林厂长,样机测试全部通过。”
老陈将报告递给林涛。
“可以正式投入批量生产了。”
夕阳西下,厂区里的机器声渐渐停息。
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厂门,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
新产品的成功开发让每个人都感到自豪,毕竟这是他们亲手制造出来的高科技产品。
林涛站在办公室窗前,看着远处海峰钢铁厂冒烟的烟囱。
在1979年的秋天,能够生产出这样先进的录音机产品,对于一个普通工厂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。
月亮爬上树梢,银色的光芒洒在厂区的红砖建筑上。
明天,第一批新阳双卡立体声录音机就将正式下线,投向广阔的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