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我在民国写小说花滑 > 第一章雪落无声(第1页)

第一章雪落无声(第1页)

宣统退位那年冬天,太行山褶皱深处的林家村,落了头场雪。

五岁的林砚裹着蓝布棉袄,蜷在暖炕一角。

琉璃窗外,雪片簌簌地往墙根里钻。

穿越第三日,他仍会不自觉地摩挲右手虎口,那里,本该有三十年批阅公文磨出的厚茧,如今只剩孩童细嫩的掌纹。

破碎的记忆,在发热的颅脑里,叮咚碰撞。

原身是潞安府布商林永年的嫡长子,上月被送来乡下祖宅避乱。

族长爷爷林广福,是村里说一不二的人物。

祭祖时,藤条往青石阶上一抽,连村头老黄狗都不敢吭声。

可就是这个古板老头,秋收时,见孙子把麦垛堆成了王八样,也只会揪着胡子笑骂:“小猢狲!”

“喝了姜汤再闹腾。”奶奶端着粗瓷碗掀帘进来,蒸腾的热气糊满了小屋。

三天前也是这般大雪,原身带着一帮泥猴崽子,在晒场疯跑,棉鞋浸透了雪水。

等爷爷从县里领了剪辫子的告示回来,孩子已烧得胡话连篇。

林砚正是从那时穿越过来,占了这个五岁小孩的身体!

窗根底下,忽然响起窸窸窣窣的动静。

虎子顶着满头雪钻进屋,怀里抱着结冰碴的酸菜缸子:“俺娘让送的!”后头跟着的二丫举着草编蛐蛐笼,红头绳被风吹得乱飘。

这些佃户家的孩子,平日砍三捆柴,才能换块糖吃,唯有林砚从城里带来的玻璃弹珠,能让他们眼睛亮上半天

林砚刚要下炕,眼前猛地发黑。

他摸到枕边那匹黄杨木雕的小马,马尾还沾着前些天打雪仗蹭的泥,蓦然想起原身举着它当令旗的“威风”。

什么孩子王,不过是仗着爷爷宠溺。

药汁的辛辣在舌尖炸开,呛得他弓背咳嗽。

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拍后背,力道却震得他胸腔发闷。

这躯壳太孱弱了。

他想。

“你爹捎信说城里不太平,让你在村里多呆些时日,来年秋收后,再接你回城进学堂。”爷爷的声音传来。

檐外雪光刺目,林砚望着虎子棉鞋上破开的洞,陷入怔忡。

这个冬天,在历史课本的空白处,正蛰伏着无数个“虎子”的剪影,去岁淮河大水冲毁三百万亩农田,直隶霍乱夺走五万性命,山西白喉疫情里,哭哑的母亲抱着死婴投了井。

而此刻,距离津浦铁路工人因欠薪暴动还有十七天,距河南红枪会抗捐,遭军阀屠村尚有八个月,离那震惊中外的“二十一条”签订,不过两年光景。

窗外,忽传来木轮碾雪的吱呀声,伴着断续铜铃。

林广福的旱烟杆,在门框敲出脆响:“自家的伙计,来收冬衣了。”透过窗户的琉璃,林砚望见五辆驴车碾过晒场,车辕插着的“晋昌布庄”三角旗,早已冻成硬片。

车队末尾,跟着十来个挑夫,扁担压弯如月,箩筐里靛蓝土布堆得冒尖,那是村里妇人熬夜纺就,换来的铜钱,能贴补一冬的开销。

“今年黄河决了六处口子”灶间飘来王婶压低的嗓音,陶瓮舀水声里裹着愁绪,“直隶淹了四十一县,逃荒的啃完树皮,开始吃观音土了。”

林砚数着房梁蛛网,前世读过的记载,浮现脑海:民国元年,全国水患致灾民逾百万。

冬雪未至时,保定城外饿殍已冻成青紫的人形路标。

暮色漫进厢房,二丫爹送来半袋黍米。

这沉默的佃农左手缺了三指,是去年在赵家煤矿背煤时,被升降铁笼生生轧断的。

“矿上又塌了。”他卸粮袋的胳膊直打颤,“三十多人困在二百丈深的井里,东家说透水巷道救不得,拿二十块现大洋……堵家属的嘴。”

林砚攥紧被角,指甲陷进掌心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