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大挣年纪最新章节更新内容 > 第六十一章 两石(第2页)

第六十一章 两石(第2页)

她在府城也常听人谈论农事,对产量心里大致有数:“以往风调雨顺的好年景,咱们村最好的地,一亩也就打上一百五十斤顶天了。今年这麦子……”她顿了顿,看着眼前这片深绿如泼墨、茎秆粗壮分蘖众多的景象,把心里的预估往上提了提,“看这长势,娘估摸着……或许能有一百五十斤?”她说得有些迟疑,这已经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结果了。

“不止!”林砚立刻摇头,小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笃定,他伸出两根短短的手指,比划给母亲看,“最少最少,也得两石(240斤))!”

他这惊人的数字一出口,苏婉贞倒吸一口凉气,眼睛都睁大了:“两……两石?!砚儿,这话可不能乱说!”这产量,简直是闻所未闻!

林砚却显得很平静,他拍了拍小手上的泥土,仿佛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:“娘,您信我。这地里的麦子,不一样。”他没有解释怎么个不一样法,但那双清澈的眼睛里,闪烁着一种超越年龄的、近乎洞察的自信。

他心里清楚,虽然这批麦种在播种时他还没有穿越过来,但开春后那场看似“挽救”的行动(实则是气运合并),早已将它们引向了最优的生长路径,每一株都在向着其基因潜力的极限进发。

想想后世那些试验田,得多少专家围着转,什么精耕细作、上等肥料、连土里的酸咸都得调得刚刚好,开发的种子才勉强摸到八百到一千五百斤的边儿。

到了他这儿?

根本不用什么专家来精耕细作,五谷丰登的能力直接把产量拉满,也就这批种子不行,一窝种子的出芽率才50~60,而且长出来的禾苗强弱不一,底子太差了,影响收成了。

后面种子优中选优,每年迭代,产量会逐年向上增长的。

但这些还要很长的时间来实现,林砚现在还没法说,到时用成绩来说话。

所以说两石,已是保守估计了。

林砚仰起小脸,乌溜溜的眼睛里闪烁着超越年龄的笃定光芒,“娘,等这批小麦下来选出优良种子后,按我的方法去种,水肥到位的情况下,产出会更高。我敢说,一亩地打上三石(约360斤),也是有可能的。”

他清脆的童音在空旷的田埂上显得格外清晰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。

苏婉贞低头看着儿子,柳叶眉下的震惊几乎凝固在脸上。

三石!这孩子竟敢说三石!

林砚感受到母亲的震撼和难以置信,他伸出小手,轻轻拍了拍母亲放在膝上的手背,那动作带着一种安抚的意味,与他小小的年纪形成奇异的反差。

“娘,您看,”他指着眼前一株格外粗壮、分蘖极多的麦苗,“它扎得深,吃得饱,所以才有劲儿长这么壮!”。

她顺着儿子的小手看去,那株被他点名的麦苗在暮色中依旧挺拔油绿,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。

那分蘖(niè),从主茎根部密密麻麻地钻出七八个壮实的“兄弟”,每一根都精神抖擞地向上伸展着,叶片宽厚,叶脉清晰有力。

“娘,您看这麦苗的间距,”林砚用小手指了指垄沟之间略显宽裕的空地,“留得有点太宽了!可以往密里挪挪,一亩地至少能多种上三成苗!”

他顿了顿,又指向田里一行行麦苗:“您再瞧瞧,这一垄垄的苗,是不是稀的稀、密的密,看着不匀称?这就是种子的成色不够好,发芽率不高,造成禾苗数量有差异”。

林砚一一解释,“还有啊,这茬小麦去年种时,已干旱,再加上肥料上的不及时,这些都对小麦的产量有影响。”

他仰起小脸,乌溜溜的眼睛看着母亲,抛出一个带着希望的反问:“可娘您想想,要是咱们用好种子、种密实点、水给足、肥喂饱,那这麦子的收成,是不是有可能收获三石?”

苏婉贞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青苗气息的空气,她反手握住儿子的小手,没有再追问,只是看着儿子:“好,娘等着看,是不是真有三石。”

林砚咧嘴笑了,露出一排小白牙:“嗯!肯定能!”他拉起母亲的手,“娘,天快黑了,咱们回家吧!阿满该找我们了!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