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,马萨诸塞州剑桥市,cell出版社。
此时正值燕京时间凌晨两点,大洋彼岸的剑桥市,却刚过中午。
布鲁斯午睡过后,喝着同事送来的咖啡,打开电脑,不急不慢地查看着后台的稿件。
下午的工作,正式开始。
布鲁斯是cell出版社旗下的一名高级编辑,在《cell
host
&
icrobe》期刊的编辑部挂着名,平日里,专门负责对那些通过了初审的稿件,进行二次评审。
若稿件内容符合期刊主题和出版要求,且新颖度足够,还没有明显的错漏,他就会把稿件送入下一流程,直接发给与cell出版社有合作的相关专家进行评审,不必去麻烦主编批阅。
得益于近期他所在的期刊,提升了稿件初审的门槛,使得绝大部分稿件都会被拒之门外,令他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。
他扫了眼后台那些的稿件标题,忽然,一条名为《itochondria
sense
bacterial
ctate
and
drive
release
of
neutrophil
extracelr
traps》的标题,引起了他的兴趣。
“咦,线粒体感知细菌乳酸并驱动osis,很有意思的说法。”
布鲁斯点进标题,查看起了这份稿件的摘要。
“……线粒体摄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乳酸,将其转化为丙酮酸,触发tros爆发,驱动osis清除病原体……”
“……sle的中性粒细胞无法感知细菌乳酸,使其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无法进行osis,但会启动由凋亡碎片触发的异常osis,因此直接导致sle患者感染易感性……”
“居然发现了线粒体-乳酸-osis的新机制,并且,还涉及到了代谢信号与调控免疫防御的内容,值得一看。”
布鲁斯沉下心来,仔细阅读起了这篇论文。
论文的页数不多,全文只有十几页,数据图布鲁斯基本不看,直接捡正文阅读。
待到看完全文之后,布鲁斯喝了口咖啡,暗暗点评:
“逻辑清晰,证据链也充足,是我最近两个月以来,审核过的最棒的一篇论文了。”
以布鲁斯的眼光,这篇论文的内容,绝对是符合《cell
host
&
icrobe》期刊的出版要求的,创新度完全足够。
不过,究竟能不能过审,他一个人说了也不算。
毕竟那些正文看得光鲜亮丽,但数据造假的论文,每年都不缺。
还是得找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评审评审,甚至是做实验进行复现,才能确定论文是否合格。
布鲁斯直接从自己的通讯录中,找到了两位微生物领域的专家,请求他们帮忙审稿,完事儿,他想到些什么,又联系起了隔壁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系的一名叫做维拉德的教授。
布鲁斯:“hello,老伙计,你那个sle靶向特效药,研究得怎么样,有什么进展了吗?”
那位维拉德教授很快回复:“那个特效药的研究,遇到了些麻烦,早就已经停了……你问这个干嘛?”
布鲁斯:“停了吗?那太遗憾了。是这样的,我这边刚刚收到一份与sle相关的论文稿件,里面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,你要是有时间的话,我想请你帮忙审核下这份稿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