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朝后,李世民被带到两仪殿处理奏章。看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竹简和绢帛,他两眼发直——这得批到猴年马月?
"陛下,这是今日急需处理的三十八份奏折。"一位面容清瘦的中年官员恭敬道,"下官已按轻重缓急分类。"
李世民认出这是杜如晦,与房玄龄并称"房谋杜断"的名相。
"杜爱卿啊。。。"李世民揉着太阳穴,"这些。。。朕都要亲自看?"
杜如晦面露诧异:"陛下向来事必躬亲,今日为何。。。"
"朕就是问问!"李世民赶紧打断他,随手拿起一份奏折展开。密密麻麻的繁L文言文看得他眼晕,连蒙带猜才看懂大概——某地发大水请求赈灾。
"写这么复杂干嘛?"他嘟囔着,拿起毛笔蘸墨,在末尾批了个大大的"准"字,还画了个笑脸符号。
杜如晦:"。。。。。。"
"怎么了?"李世民抬头,看到杜如晦震惊的表情,这才意识到自已干了什么——唐朝哪有笑脸符号啊!
"陛下这。。。这是何意?"杜如晦指着那个笑脸,声音发颤。
"这是。。。是朕新创的批阅符号。"李世民急中生智,"笑脸表示朕很记意他的奏报方式。"
杜如晦将信将疑,又指着"准"字:"陛下往日批阅,必写依议或照准,今日为何。。。"
"简化流程嘛!"李世民强作镇定,"以后都这么批,省时间!"
杜如晦欲言又止,最终叹了口气,默默退到一旁。
批了十几份奏折后,李世民已经头昏脑涨。这些文言文奏折不仅晦涩难懂,还充斥着大量谀词和废话。他忍不住拍案而起:
"太没效率了!来人!传朕口谕!"
一名太监慌忙上前听令。
"从今日起,所有奏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:第一,字数不超过五百;第二,开头直接说事,不准写伏惟陛下之类的废话;第三,重要事项要用。。。用图表说明!"
太监一脸茫然:"陛下,何为图表?"
李世民这才想起唐朝还没有现代统计图表。他抓过一张绢帛,用毛笔画了个简易柱状图:"就像这样,用图形表示数据,一目了然!"
杜如晦和太监面面相觑,但不敢违抗圣命,只得应诺而去。
李世民长舒一口气,瘫坐在龙椅上。这时他才注意到殿角站着一位年轻太监,正偷偷打量他。
"你看什么看?"李世民没好气地问。
小太监吓得扑通跪地:"奴。。。奴婢该死!只是觉得陛下今日格外。。。格外。。。"
"格外什么?"
"格外有趣。"小太监鼓起勇气道,"往日陛下总是眉头紧锁,今日却。。。却会画笑脸。"
李世民一愣,随即哈哈大笑:"你叫什么名字?"
"奴婢高德。"
"高德?好名字!"李世民乐了,"以后你就跟着朕了!"
打发走其他人后,李世民带着高德在宫中闲逛,美其名曰"视察",实则是熟悉环境。走到一处偏殿时,听到里面传来欢声笑语。
"谁在里面?"李世民好奇地问。
"回陛下,是皇子公主们在玩耍。"高德答道。
李世民眼睛一亮——历史记载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和二十一个女儿,这可是个庞大的家庭啊!他兴冲冲地推门而入,只见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正在玩投壶、下棋等游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