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开局十个神项羽 > 第二十一章 余嗣同(第1页)

第二十一章 余嗣同(第1页)

北疆内外的诡异气氛不提,但在肃慎县衙里,却多出了两位新上任的主薄、巡检。

简单的见了二位“同僚”一面,郑县令强挤出笑脸,一番寒暄过后,郑县令再次回到后衙选择足不出户。

他甚至连新任“同僚”的任命文书都没有检验。

就怕验出“鬼”来!

毕竟,别闹了,肃慎县出了这么大的事情,傻子都知道这个地方有问题,谁还敢来这儿地方任职啊?

前脚朝廷大军征匪刚“消声遗迹”,到现在风声都没有传出来,后有那长缨府通判刘基业临时接管,但还没到一晚上就带人连夜跑路了,再加上之后州府对肃慎县更是不闻不问,足可以侧面印证眼下的肃慎县堪称“龙潭虎穴”。

如今,肃慎到底还是不是朝廷的肃慎,郑县令也不知道,但他知晓明哲保身。

哪怕日子分外难熬,生怕夜间被人拉出被窝一刀了结个干净,却也得佯装欢笑,权当不知。

‘不过,说起来,上司不是要罢我的官儿吗?’

‘怎么还没动静?’

郑县令等的望眼欲穿,但就算是他辞官的折子都派人送出了肃慎,可依旧泥牛入水,没掀起半点浪花。

愁的他头发都白了不少。

……

不同往日,从三月中旬开始,肃慎县衙一反常态,不仅爆发了惊人的效率,还以莫大的毅力荡涤烦苛,废除旧例,并且对全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
重振税收,精练新兵,扫清匪患,严查不法,打击违法的地主豪强,防止土地兼并扩大,甚至还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

一些原因年末大雪受灾严重的偏远山村,县衙甚至派出“巡检司”的官兵进行重建。

一时间,原本民怨沸腾的郑县令,反而渐渐得了个“惇信明义,崇德报功,垂拱而治”的头衔和口碑。

而这么大的动静,肃慎县外的州府就没有得到一点消息?

不。

不是没有得到消息,而是暂时顾不上。

因为先前抽调兵丁剿匪的政令,导致整个长缨府兵力渐涸,而就在之前大军前往肃慎剿匪的那几天,远在数百里的鹿城却趁机爆发了“庚辰之乱”。

有“黄泉道渠帅”带人在鹿城起事,这些人裹挟流民,攻占县衙,杀死县令,开仓放粮后,却犹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。

哪怕古代消息闭塞,传播不畅,但到了三月下旬,根据来往肃慎脚商传来的消息来看,“黄泉道”都已经攻占数县,甚至已经漫过龙州边界朝着长龙府进发。

眼下别说长缨府了,就算是整个苍州,乃至龙州都在全力围剿“黄泉道”,毕竟,光看南边的影响就知道了,整个朝廷每年耗费上千万两白银围剿南方数州的“黄泉道”,但大军剿了几年,反而让“黄泉道”妖人逐渐蚕食并且占据了四州之地,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政权。

一个是王朝的心腹大患,一个是边疆小县冒出了的一小队重甲骑兵,孰轻孰重一目了然。

更何况,在许多人的眼里,边疆小县冒出的重甲骑兵,根本就不是什么山间土匪,而是某位大人物豢养的私兵。

毕竟,山匪他养的起重骑兵吗?

具装重骑也是分等级的。

通常重型铠甲大约30至50斤,极端情况下甚至有60至80斤的重甲。

战马的铠甲重约40至70斤内。

受限于炼铁技术的困扰,几乎10斤铁矿石才能出1斤精铁,而锻造一副精良铠甲还有约2成的耗损。

光是矿铁这一项,成本就海了去了。

在大雍,普通人少用白银,多用铜钱,千钱约一贯。

一副精良铠甲几十上百贯,为将校者,因需款式花纹等其它功能,多达数百贯都不意外。

还有马,普通战马最低都得数十贯了,能负重具装重骑的顶级战马大多有市无价,买都不好买,大雍缺马,哪怕是满足具装重骑最低限度的战马,也得上百贯。

有了铠甲和战马,还得有武器,具装重骑的核心装备马槊,制造繁琐复杂,时间长久不说,一杆最少也得十几贯。

还有选拔能负重甲的精锐士兵,得是军中猛士,每日需食肉,需饱饭。

这样的情况下,每年的军饷、粮草、战马伤病、备用替换等各项成本,堪称是花钱如流水。

一万个普通的五口之家,若是不吃不喝,,还得能对产出进行收益恒定,也就是无论天灾人祸,哪怕人死了也得创造收益,没有活儿干也得凭空有收益,且期间不允许任何人、物有任何一文钱的支出,这样下来,估计勉勉强强,才能养出200具装重骑。

眼下肃慎虽是“龙潭虎穴”,但却没有人认为,肃慎能以一县之力养得起重骑兵。

因此,许多人都在猜测,是不是某位大人物居心叵测,暗中豢养私兵重骑,扔在肃慎周边为匪也只是为了躲人耳目!

至于这人最有可能是谁?

可不敢说呦!

……

朝堂上的波云诡谲,却并未影响陈珂的心绪。

伴随着【凤霞村】第一批收成全部入库,到三月底,【长治】和【久安】二庄同样迎来了大丰收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