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大宋:从陈桥兵变建立第一世家 > 第36章 卢多逊,你好大的狗胆!(第1页)

第36章 卢多逊,你好大的狗胆!(第1页)

翌日清晨,天还未亮,开封城外的校场上已是人山人海。

赵匡胤一身戎装,腰佩宝剑,站在点将台上,目光威严的扫过台下的禁军将士。

数万禁军将士,整装待发,目光灼灼。

“将士们!李筠匹夫,勾结北汉犯我疆土,悖逆天命!今日,朕欲御驾亲征,荡平叛乱,尔等可愿随朕一战!”

“愿随陛下,荡平叛乱!”

“愿随陛下,万死不辞!”

将士们齐声高呼,声震云霄,士气高昂。

借着陈守义视角看到这一幕的陈云峥,忍不住在心里感叹。

有一说一,赵大的军事才能和个人战斗力,足以在古代帝王中位列前十。

毕竟,这可是五代十国!

这个时期,军队本就无忠诚度可言,只认钱不认人,而赵匡胤能在这个时代竖立起如此军威,着实……没得喷。

赵匡胤看着校场上如山似海的呼声,心中也是豪情万丈。

卸甲近半载,如今再上战场,这种熟悉又陌生的紧张刺激感,让他忍不住握紧剑柄。

随后,他转身看向赵光义与赵普二人。

“朕昨夜之言,望卿谨记。”

他说的是,此战若不利,分守河阳之事。

赵光义与赵普面色一凛,纷纷拱手:“陛下放心,臣(臣弟)必当谨遵圣命!”

赵匡胤这才放下心来,转过身拔出宝剑,指向北方,长啸道:“传我号令,三军出征!”

“呜——”

号角声响起,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潞州方向进发。

目送着赵匡胤大军远去,赵光义神色渐渐阴沉了下来,冷冷的瞥了一眼赵普,面无表情的说道:“赵兄当真好手段呐!”

说完这话,他转身就走。

赵普一愣,随后苦笑了一声,他知道赵光义说这话什么意思。

今日,就在陛下出征之前,朝廷之上突然多了一则传言。

昨日陛下家宴,皇长子赵德昭曾言:吾欲学父皇,节制天下兵马!官家闻之甚喜,故令赵普为德昭殿下之师,以勉励殿下之志。

没有人知道这则传言是从谁那里流传出来的,但却愈演愈烈,渐渐演变成:

官家欲立皇长子赵德昭为储君!

不怪他们这么想,赵德昭虽年幼,却是正儿八经的皇长子,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。

再加上这则传言,以及赵匡胤默许的态度,故而满朝文武,几乎都确信了此事。

赵光义得知此消息后,直接二话不说,就把始作俑者按到了赵普身上。

家宴上就那么几个人,也就咱们几个知道这事,赵匡胤不会这么说,王氏根本没这个心机,那不是你赵普还能是谁?

有了这则流言,赵光义再想拉拢人心,可就没那么容易了……诸多计划都得更改。

然而赵普自己却知道,这事儿压根跟他一个铜板的关系都没有!

虽然他也想这么干吧……

“这个人会是谁呢?”

赵普心里忍不住有些好奇,他隐隐有种感觉,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,在推动着整个事件的发展。

从赵德昭执意拜他为师,再到流言的酝酿,直至满朝文武确信陛下有意立赵德昭为储,这其中环环相扣,饶是以赵普的智谋,也不由得赞叹一声。

猛地,他又想到昨夜家宴后,赵匡胤私下嘱咐他的事:

“则平,王彦升之死朕怀疑背后另有隐情,朕此番出征,背后之人或许会露出马脚,你多多留意。”

这两个事件的背后……会有什么关联吗?

“不对,这两件事背后之人,定然不是一个人!”赵普转瞬就否定了一开始的想法。

推动赵德昭此事之人,明显是站在赵德昭或者说心向陛下之人,而杀王彦升背后之人,却是想剪除陛下羽翼。

根本目的不同。

所以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