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各位师傅,各位同志。”
林涛走到车间中央,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。
“咱们厂现在做收音机确实赚钱,但不能只看眼前。”
他走到墙边的黑板前,拿起粉笔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。
一个方框代表收音机,旁边连着几个小圆圈。
“收音机里面有很多零件,现在咱们都是从外面采购的。”
林涛在小圆圈上写着“电阻”、“电容”、“变压器”等字样。
“如果咱们能自己生产一部分核心零件,成本就能降低,质量也能更好控制。”
李明华眼睛一亮,走到黑板前。
“林厂长,您是想建立垂直整合的生产体系?”
“垂直什么?”
王红林听得更糊涂了。
“就是说,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,尽可能都在自己厂里完成。”
张卫东解释道。
“这样可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,提高产品竞争力。”
车间里的师傅们若有所思的点点头。
虽然这些年轻人说的话有些深奥,但道理他们还是明白的。
“红星,预测建立完整零部件生产线后的成本优势。”
林涛在心里询问。
“预测结果:自主生产核心零部件后,单台收音机成本可降低12,产品毛利率提升至45。同时可摆脱供应链限制,大幅提升产能灵活性。”
午饭时分,食堂里热闹非凡。三车间的新员工和老师傅们坐在一起,渐渐熟络起来。
李明华拿着筷子,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。
“王师傅,您觉得那台万能铣床怎么样?”
李明华向对面的老师傅请教。
“机器是好机器,就是不知道具体要加工什么零件。”
王师傅喝了一口汤。
“收音机里面能用到机加工的零件不多啊。”
就在这时,林涛端着饭盒走了过来,在他们旁边坐下。
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,工人们的说话声此起彼伏。
“王师傅,明天开始,咱们先试着加工一批调谐器的金属外壳。”
林涛一边吃饭一边说道。
“现在用的塑料外壳容易变形,影响调谐精度。”
“金属外壳?”
李明华放下筷子。
“林厂长,您有图纸吗?”
“图纸明天就给你们。”
林涛点点头。
“先从简单的开始,慢慢摸索经验。”
下午两点,三车间里传来了第一声机床启动的轰鸣。
李明华站在车床旁,小心翼翼的调整着刀具的位置。
金属切削液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,银白色的铁屑从工件上飞溅出来。
王红林站在不远处,看着这些年轻人和机器较劲。
他还是想不通,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搞这些东西。
但看到林涛坚定的眼神,他选择了信任。
夕阳西下,三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。
几台机床同时运转,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。
这声音和隔壁收音机装配车间的机器声混合在一起,奏响了新阳收音机厂新的交响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