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师傅的手停在半空中,搪瓷缸子里的茶水还冒着热气。
他那双经历了三十年风霜的眼睛紧紧盯着林涛,仿佛要从这个年轻人的脸上看出什么端倪。
“比什么?”
杨师傅的声音有些沙哑,但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。
“比准确性。”
林涛没有退缩,迎着老师傅的目光。
“您按照您的手艺绕十只线圈,我用这个工具绕十只,然后拿到测试台上测电感量,看看谁的误差小。”
车间里的其他工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,竖起耳朵听着。
这种新老技术的较量,在厂里还是头一回。
杨师傅沉默了一会儿,最终重重的点了点头。
“好,我跟你比!不过林厂长,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。”
“您说。”
“如果你输了,以后就别再提什么工具不工具的,让我们老老实实按照原来的方法干活。”
“如果我赢了呢?”
“那我就按照你的方法来,还帮你教会厂里的其他人。”
林涛伸出手,杨师傅迟疑了一下,也伸出了手。
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,一老一少,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传承与革新的对话。
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林涛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两件事上:搭建三极管测试台和制作绕线器。
测试台搭建在技术科的一个角落里,看起来就像是一堆废料拼凑起来的。
几块胶木板,一些老式的电表,还有从各个科室搜罗来的零散元件。
但在红星的指导下,这个看似简陋的装置却能精确测量出三极管的各项参数。
“林厂长,这玩意儿真的管用吗?”
王红林蹲在旁边,看着林涛往测试台上焊接最后一个电阻。
“试试就知道了。”
林涛擦了擦额头的汗,站起身来。
他从桌上拿起一只三极管,插入测试台的插座中。
指针在表盘上摆动了几下,最终停在了92的位置。
“电流放大倍数92,不合格。”
林涛记录下数据,换了一只三极管继续测试。
“127,合格。”
“185,合格。”
“78,不合格。”
一个下午的时间,林涛测试了一百只三极管,其中只有五十八只符合要求。
不合格率高达42,比红星预测的还要严重。
“难怪合格率上不去。”
王红林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。
“咱们一直在用这些不合格的元件生产收音机,能有90的合格率都算奇迹了。”
另一边,绕线器的制作也遇到了困难。
林涛找遍了全厂,也没有现成的计圈器。
最后还是老钳工张师傅帮忙,用手工的方法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机械计数器。
“这个小玩意儿,能行吗?”
张师傅看着自己制作的计数器,有些不太确定。
“能行。”
林涛仔细检查了一遍,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星期五的下午,车间里聚集了全厂的技术人员。
连平时不太关心生产的老张厂长也来了,他站在人群的最后面,默默观察着这场较量。
杨师傅坐在他熟悉的工位上,面前摆着十个相同的磁棒。
他的神情很专注,右手轻轻转动磁棒,左手控制着漆包线的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