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日娱:1986 > 第60章 创新性的专访栏目(第1页)

第60章 创新性的专访栏目(第1页)

“周末还要去音社吗?”

“周六要去,周天不用。下周开始开始周末都要去。”幸子给宫崎树舀了勺鱼汤,“说是因为是】

【“臭丫头,老子宰了你!”富坚发出野兽般的嘶吼。

女儿会死,靖子想,再这样下去美里真的会被杀死——

靖子环视自己的身边,映入眼帘的是暖桌的电线。她从插座拔起电线,电线的一端仍连接着暖桌,但她就这么拽着电线起身冲上去。

她绕到压在美里身上狂吼的富坚背后,把绕成圆圈的电线往他脖子上一套,使全身的力气拉紧……】

抛开故事强调女性所受的压迫不谈,《嫌疑人》开篇的情节也是相当精彩的。

开篇直接就是酣畅淋漓的冲突,将凶手、杀人过程是什么样的,全都事无巨细地告诉了读者,很容易就让人想要发问“这也能算推理小说么”。

一股令人窒息的凶杀案画面感扑面而来。

对色情与暴力的隐秘渴望,是人性,避不开的。《樱花树下》的开篇靠着“色情”的暧昧张力勾住读者,而《嫌疑人》的开篇,则是用直白的暴力撕开平静,以一种更具冲击力的方式牢牢攥住人的注意力。

只可惜……《嫌疑人》的首版成绩不算太爆,只卖出了十万册,堪堪挤入畅销书的行列。

它就像一坛沉酿的老酒,在时光里慢慢发酵出醇厚的香气,直到得奖的那一刻才彻底被引爆,狂销三百万册。

宫崎树现在做的,就是尽可能的高调做人、高调做事,提前把这坛子掀开,让酒香溢出来。

……

……

周六。

文艺春秋社大楼。

周刊文春的编辑部施行单休制,加班是常态。

小林秘书捧着一叠文件,走进总编办公室:“总编,这是关于宫崎树的专访内容文件。”

“嗯,拿来我看看。”

菊池伸手接过稿件,目光快速扫过内容。

专访稿这类东西本没什么新奇的。《周刊文春》作为业内顶流的娱乐杂志,也邀请过的知名艺人、偶像团体参与专访,问来问去的也绕不开那套公式:

创作理念是什么、对未来有什么计划、有什么想对读者说的话、情感生活方面……

处理方式也无非两种。

有的图省事,直接跳过专访过程,把事先核对好的文字稿登出来就算完事;有的需要现场拍摄专访问答照片,也为了制造节目效果,会特意等到现场才把问题抛给受访者,

再让文字编辑和摄影仔细记录下对方最真实的反应和回答,将那些措手不及的停顿、眼神闪烁的瞬间、或是脱口而出的真话,记录下来发表见刊。

手里的这份文件大致也是这么个安排流程。

唯一的不同,是这次上镜负责采访的人换成了中山美穗。

总体来说,就是一份没什么新意、但也挑不出明显毛病的采访稿。

“不如问问他的意见……”菊池新想了想,决定问问宫崎树本人的想法。

毕竟这家伙和别的一心扑在创作上的作家不一样,他身上那股子对“曝光”的敏锐和主动,让人觉得或许能从他那里得到些不一样的思路。

说不定能让这略显平淡的专访,生出些意料之外的火花来。

他拨通了电话,“摩西摩西,宫崎桑吗?”

……

……

“……以上就是大致流程,到时候会由一位当红艺人来采访你。”

看着宫崎树沉默不语的样子,菊池新主动开口征询意见:“宫崎桑,你对这个安排有什么想法吗?”

“有点平淡。”宫崎树缓缓开口,耿直道,“太常规了,往常《周刊文春》的专访也都是这么做的?”

“咳……”

菊池新被问得老脸一红,解释道:“这次是我提出做了改进的。往常都是由社里的专职记者负责采访,这次特意设计了跨界联动,请了位当红艺人来做采访、拍合照,就是想做出点新意来。”

宫崎树指出问题所在:“有个问题,周刊毕竟是周刊,说是专访,但还是缺少实时互动的真实感。”

“这种事我也知道,但没办法。”菊池新无奈地摇了摇头,两手一摊,“社里可没有参股的电视台,《文春》已经是纸媒里对名人采访关注度最大的周刊了。”

文艺春秋社在文学界固然地位举足轻重,但若论社会影响力的广度,和那些专营日报的报业巨头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。

日本五大商业电视台背后,几乎都有报业公司在幕后把持,形成了稳固的利益链条,文艺春秋社想上电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也没那个门路。

没有电视媒介作为载体,实时互动的鲜活感自然无从谈起,这是眼下难以突破的瓶颈。

“没办法上电视的话,可能改个名头会好一点。”

宫崎树想了想要来纸笔,将“专访”划掉,写下——

【反省会】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