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藤静香抬眼看向对方,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卑微:“你看……这个可以吗?”
那张叛逆少女特有的脸上,此刻竟难得地透出些小心翼翼,毕竟是真的被这歌词勾住了心,实在舍不得放手。
除了她对这首歌的渴望,还有一层现实因素。
在日本社会的集体认知里,职业是分尊卑的。
像小说家、漫画家、作曲家、词人、编剧这类纯靠笔杆子吃饭的幕后创作者,往往备受尊崇;反观演员、歌手这些即便粉丝相对较多,社会地位相较之下却低了不少。
这种潜在的层级观念,深深植入每一个日本国民心中。同级的歌手就得对词曲人放尊敬!无论咖位大小,也不能表现出过分傲慢的态度,否则会社会性死亡的。
面对态度大有转变的工藤静香。
宫崎树微微一笑:
“当然可以了工藤小姐,这首歌本来就是为你而写的。曲子的旋律也已经在我脑子里了,不过五线谱要过一段时间,毕竟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小说作者,等抽空才能写出来。”
“谢谢,真是太感谢你了,宫崎君!”工藤静香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,她抬眼看向宫崎树,语气里满是期待:“那……等你把五线谱写好,我马上就去录小样!”
“要是制作人听了满意,我马上就能出道了。而且词曲版权始终是宫崎君你的。”
一首歌的版权主要分成四块。
词曲著作权、表演者权、录音制作者权、艺名商标权。
里头权利最大的是词曲著作权。想要进行翻唱,不管做不做改编都得经过版权人点头。
可真论起收益,不管是歌手还是词曲作者,在产业链里都是最下游的存在。
就说占大头的唱片收入,普通歌手只能分到1,词曲作者各自拿15,加起来也才3。真正的大头,全被握着录音制作者权的唱片公司和渠道方分走了。
这大概就是日本社会那层隐形的阶级壁垒。
当文抄公或许能赚不少,靠着记忆里的那些昭和金曲,赚到一千万円,一亿円,甚至十亿円,似乎都并不困难。可如果没有自己的唱片公司,不掌握渠道,他能拿到的永远只是总收益的4,说到底不过是在给别人打工。
真正站在顶端富起来的,从来都不是他这样的内容生产者。
单从赚钱的角度看,日本艺能圈比作家圈还要黑。好歹有名气的作家能从编辑部拿到最高14的版税,光这零头就比歌手、词曲作者的分成多得多。
越早扎进艺能圈,少赚的钱就越多。
在宫崎树看来,少赚等同于亏钱,亏钱的事他绝不会做。
可什么都不做也不行。人脉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。按六度分隔理论,他大可以借着工藤静香,认识些cbs索尼的人
这样一来,也算是半个艺能圈的人了。
往后真要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,便不只是单凭对未来大方向的把控,更有了对这个时代的切身体会,那些藏在规则里的门道、人脉间的分寸,都得在这圈子里浸过才真正摸得透。
而宫崎树交给艺能圈的入场券,正是《禁断的心灵感应》。
这首歌原本会在1987年,作为工藤静香的首张个人专辑发行,最终会登上日本公信榜单曲排行榜冠军,自此开启她一帆风顺的前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