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穿越考科举?不,我直接当主考官 > 第153章(第1页)

第153章(第1页)

“学分是个什么玩意儿?”周正皱着眉头,向身边的人低声问道。他虽然也大受震撼,但关注点却更为务实。

没人能回答他。

就在这时,我,林知节,端着一碗清粥,慢悠悠地从食堂里走了出来。

看到堵在门口的人群,我像是才想起什么似的,拍了拍脑袋。

“哦,忘了跟你们解释。”我走到人群前,指着那张课表,用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语气说道:“看到课程后面的‘学分’了吗?那代表了这门课的重要性。”

“简单来说,你们必须在三个月内,修满至少30个必修学分,和5个选修学分,才能拿到结业凭证。”

“没修满的,对不起,打回原籍,明年再来。”

“轰——!”

如果说课程名称只是价值观的冲击,那么“学分制”的引入,就是一场赤裸裸的、关乎他们前途命运的“革命”。

这套规则,彻底颠覆了他们对“学习”二字的理解。它不再是漫无目的的“博览群书”,而变成了一场有明确目标、有严格要求的“积分游戏”。

他们的命运,不再由主考官的一纸评语决定,而是由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来裁决。

“林林恩师”一个面色苍白的学子,鼓起勇气问道,“那那诗词书法,为何为何学分如此之低?”

我看了他一眼,喝了口粥,慢条斯理地回答:“因为在我看来,把话说清楚的能力,远比把话说得好听的能力,重要一百倍。治国理政,靠的是精确的计算和严谨的逻辑,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和虚无的情怀。”

“当然,”我补充道,“我并不反对你们发展个人爱好。所以,你看,我贴心地为你们开设了‘兴趣小组’,不计学分,纯凭热爱,完全免费。”

这番话,说得如此理直气壮,如此不容置疑,让那名学子张了张嘴,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。

人群中,张承言看着那张课表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

他,作为副教习,昨天才刚刚从我这里,拿到这份“教学大纲”。他当时受到的冲击,比这些学子们只多不少。他花了一整夜的时间,试图将这些“新学”,纳入到他所理解的儒家框架之中。

【会计学,乃‘理财’之道,管子、商君亦曾论及;统计学,是‘度支’之基,为国者不可不察;项目管理,或可解为‘统筹之术’,孙子兵法中亦有体现】

他努力地为这些新事物寻找着古老的源头,为它们的“正统性”背书。他觉得自己有责任,要帮助这些迷茫的学子,理解林兄的深意。

他走到人群前,清了清嗓子,沉声道:“诸位,稍安勿躁!”

老先生一开口,混乱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不少。

“林总教习此举,看似离经叛道,实则实则大有深意!”张承言努力组织着语言,“《周礼》有云,古之君子,需通‘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’六艺。‘数’,便是算学,便是这会计与统计之基石!我等后世儒生,重‘书’而轻‘数’,早已偏离了圣人‘全才’之教诲。如今,林总教习正是要为我等拨乱反正!”

他这番话,引经据典,声情并茂,硬生生地把我的“现代管理学课程表”,解读成了“回归儒家古礼”的壮举。

陈凡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,内心对这位老先生的敬仰之情,如滔滔江水,连绵不绝。

【大爷,您才是真正的语言艺术家啊!这都能给圆回来?‘拨乱反正’?您这顶高帽子,戴得可真是恰到好处!】

他甚至看到,一些学子听了张承承的“翻译”后,脸上那股被颠覆三观的痛苦,真的减轻了不少,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“原来我们不是在学商贾之术,而是在回归圣人古道”的使命感。

我看着张承言这卖力的“助攻”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
有一个懂行的“政委”,真是太省心了。

我放下粥碗,拍了拍手,做了最后总结:“好了,解释到此为止。课表就在这里,自己看,自己记。别忘了,你们的ppt作业,还有两天时间。”

说完,我背着手,施施然地离开了这片混乱之地,留下那一百二十名学子,对着那张如同天书般的课表,继续消化着他们人生中,最重要的一次世界观升级。

而他们不知道的是,一个比“学分制”更让他们抓狂的东西,已经在路上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