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重生1980:完美人生从赶山开始 > 第2章 上山(第3页)

第2章 上山(第3页)

太白山天池,流下的水,在山间冲出了不少的水氹,里面有不少的鱼,这洁净的水质养出来的鱼鲜甜无比,一度成为抢手货,不过后来被立法禁止了捕捞。

但是现在是见者有份的无人看管状态,宋铁扯了几根枯藤盖住竹篓,扛着铁锹来到一处芦苇荡,水已经上冻,估计挺厚,凿冰是个费体力的技术活。

要凿出个三四十厘米深的大窟窿,还要保证冰面不会被凿裂把自己带下去,又要保证能捞得着鱼,需要选在一个有芦苇的滩涂旁开洞,毕竟这种地方水土交界,有条裂缝作为突破口,铁锹敲起来方便些。

而且芦苇丛根部有草料也有一些水生昆虫,鲫鱼白鱼都喜欢在附近游荡。

折腾半个多小时,总算凿出个比抄网大上一些的冰窟窿,往下一看,黑漆漆的水里什么都没有。

宋铁也不急,整个水氹都冻上了,水里氧气稀薄,它们总会发现这个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地方,会争先恐后地过来。

他也顾不得地上凉,垫了些芦苇一屁股坐了下来,因为出汗,头上冒出丝丝热气。

不消片刻,窟窿里就挤满了张张合合的嘴。

他缓缓把抄网伸进去,然后猛地一捞!

进网的鱼开始扑腾,他迫不及待往上一拉,白花花的鱼混杂着碎冰,往地上一甩,几秒钟就冻成了冰雕。

除了巴掌大的鲫鱼,还有一些鸭绿鱼、白鱼,和对水质十分挑剔,只能在太白山这里的活冷水里弄到的葫芦子鱼!

虽然葫芦子鱼不大,但是煲汤油煎都会冒出满满的甘旨,香得很!

宋铁的手已经被冻得通红,但是这满满的收获,让他身上十分兴奋。

冰窟窿里的鱼被抄网惊吓,散了不到几分钟,又聚了过来,没办法,冰面下的氧气太稀缺了。

就像那些危险的工作,就算出了事故,甚至当面目睹,但还是源源不断有人补空。

就赌自己是能活的那一个。

陆陆续续抄了十几次网,估摸着应该有二三十斤的渔获。

抽了些干枯的芦苇,翻起鱼鳃,把芦苇穿过去。

鱼儿们就像项链一样被穿成了几串,堆在葛根上,放不下的,就直接系在竹篓外挂着。

就在他穿芦苇的时候,注意到雪地上,有一些爪印子,野鸡还有狐狸?不过现在他们就算跑到宋铁面前,宋铁也没办法,没有枪没有弓箭,也没有陷阱,回家的时候做几个套子,下次来放上吧。

山路难行,太白山修路通车还得不少年岁,也幸亏这天生就是吃苦的体格,让他能够在晌午顺利回到山脚。

“芳子!我回来了!”宋铁挑着担子回到院子,担心了一个下午的付秋兰领着宋芳出来,看见那白花花挂在竹篓边摇晃的鱼,眼睛都瞪圆了。

“哥!这么多鱼!你上哪儿弄的!”

宋芳已经不记得,上一次吃到肉是什么时候了,这年岁,荤腥稀缺,碰上红白喜事才能见,还得出份子钱才能上桌。

宋铁家三口身无分文,一般也不会去参和这些酒宴。

“来路正规,你拿几条炖上,那后煮几块葛根,等下咱吃点,我去一趟生产队队长张叔家,租辆马车。”

付秋兰本来想细问,但是宋芳在旁边一直缠着她炖鱼,只好起身烧水去。

宋铁也没多停留,三天一百块,赚钱节奏得拉起来。

下午要在天黑之前,赶到镇上的糖厂家属大院。

正赶上工人们下班的点,不到十分钟,就会有大批人涌入院子里。

糖厂工人们都是城镇户口,是当时企业招工、机关招干的唯一对象,吃的是商品粮,消费能力不是村里能比的。

而且那边的人都有整儿八经的工作,几乎没人往山上跑,山里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可是稀罕货。

这加起来共一百斤的东西,真挑到二三十里外的镇上,人得累趴下不说,到那边应该晚上八九点了,铁定来不及。

所以他得去生产队队长家租辆马车。

“铁子,我还有点工分,要是队长张叔要扣,就扣我的吧。”

付秋兰在宋铁出门前,在厨房里嘱咐道。

租马车需要工分,宋铁当然知道自己这些年来没出什么工,所以穿了两条大一些的鲫鱼,敲了敲生产队队长张学富家的门口。

张学富老婆李淑芬正在做饭,听见有人敲门心里极度不悦,特别是通过木栅栏,依稀看见来的人是宋铁之后,本来黑着的脸彻底拉下来。

这个饭点上门,不会又是来讨饭的吧?

“干嘛?!”李淑芬没有开门,在院内朝外大声喊道。

“婶,我早上去山上的氹子,弄了两条鱼,给张叔送来。”

听到宋铁说提了两条鱼来,李淑芬连忙擦了擦手,殷勤地拉开门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